自古以來,中國文化便將“家”這個字作為了人生中的重中之重。成家立業,安家買房成為了當下老百姓在一座城市落地生根的標配。但作為大宗商品,買一套適合自己的房子往往卻要付出兩輩人的血汗,也就剛夠個首付。由此可以看到,普通百姓買房置業也成為了一個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。茶余飯后,百姓聊得更多的話題也是關于房價的問題,很多在置業過程中徘徊的購房人做夢都盼著某一天房產大降價,最好降到自己可承受的范圍內。進入2021年下半年,這個夢想突然實現了,特別是濱州的一些大房企相繼出現“斷崖式降價”“跳水甩貨”“骨折價”……。深刨房產成本,甚至發現了在賠錢出售,難道這些開發商良心發現了?賠錢賺吆喝?這些房企是在造福大眾?這樣奇特的現象其實并非在今年才出現。
很多人看到降價就喜出望外,房價降了,作為購房者來說是好事,但其背后隱藏的巨大風險,卻也讓人瑟瑟發抖、毛骨悚然。
這是機會還是坑呢!買房人該如何抉擇!
在這場市場經濟大浪潮中,房產作為商品,價格波動其實是屬于正常的,但大幅度的降價,動輒每平上千元的降幅就超出了正常的商品經濟范圍了。沒有平白無故的讓利,也就沒有平白無故的降價,反觀市場但凡出現大幅降價的企業,基本都是企業中出現了較難逆轉的資金風險,通過棄卒保帥的方式努力變現,企業經營也相繼存在較大風險。品質較難保證,有爛尾或其它風險;如濱州某城華府,比當時市場價每平米便宜幾百元,自2014年至今歷時7年仍未交房!再如現今某大!
大幅降價的背后呢?土地成本不可改變,正常的建安成本擺在那里,難道這部分企業就真的認賠?小編覺得,我們大家都想多了,事實可能未必像我們想象的那樣。那背后究竟存在哪些風險呢?
風險1:減配
一分錢一分貨,大幅度降價盤慎重購買。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,開發商也需要利潤。那些大幅度降價的房企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,以犧牲樓盤配置和業主利益為代價。
減品質、減服務、減園林、減配套的一系列減少措施,來抵消降價帶來的利潤損失。最后被傷害的將是業主的切身利益和居住品質。
風險2:壓縮社區品質
好貨不便宜,便宜沒好貨。降價盤減少你看不到的成本,在用材用料上降低檔次,降低社區品質,這些,只有你在收房入住使用后,才將有切身體會與懊悔,如車庫漏水、電梯頻壞,建筑滲水等等。
風險3:爛尾
降價幅度如此之大,是最要警惕的!開發商的資金流斷裂,沒有足夠的融資,為自救,才會出現如此的降價幅度,隨時會陷入爛尾或債務糾紛,交付遙遙無期。
風險4:保值性差
隨著持續降價,房產品質和服務等將無法得到保障,降價盤變問題盤,品質隨著時間越來越差,市場口碑差,無法實現房子的保值增值。
小編奉勸大家,攢錢不容易,買房是一輩子的事情,置業者在關注價格的同時,更應該關注品質和隱藏的風險。我們真正要的,是一個能按時交到我們手里的合格產品,而不起種種減配,鬧心煩心的劣質品。